主办单位: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在线投稿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人次
 
    本刊论文
真菌胃黏膜感染的病理组织学观察与研究

    作为重要生物源性条件致病菌之一的真菌在胃的感染率较低,大多为继发感染。各种因素导致的人体菌群失衡和免疫力下降是引起真菌感染的重要外因。

  真菌为需氧菌,有较强的侵袭力,其生长繁殖所产生的和代谢产物以及菌体死亡后释放的内毒素对胃溃疡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临床上常有便血,大体形态往往与恶性肿瘤难以鉴别。真菌对肿瘤的相互影响作用系真菌与胃癌并存还是继发感染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然而基础性及流行性病学研究所显示的真菌致癌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1,7]。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实验样本自我院回顾性调查2004年1月~2007年12月4年间3652胃黏膜活检。真菌检出病例男女性别比2.3:1,年龄段36-89岁,平均年龄66.3岁。

  1.2实验方法:选取100例“正常”胃黏膜作为对照。对胃黏膜活检组织切片Gram染色,查找真菌:真菌菌体、孢子均染成深黑色,菌丝为黑色或蓝黑色,染色背景均呈红色。根据菌丝形态对真菌属性分类。胃癌组织加做AB-PAS染色,Lauren分类:肠型胃癌AB(+),弥漫型则PAS(+)。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感染部位  胃黏膜活检真菌检出率1.45%(53/3652),分别位于窦、角及幽门管33例(62.2%),胃底、贲门11例(20.8%)、胃体9例(17.0%),全胃分布。

  2.2真菌与胃黏膜病理特征  真菌在恶性肿瘤的阳性检出要显著高于良性病变,其中胃溃疡13例(24.5%),胃癌38例(71.1%),B细胞性淋巴瘤2例(3.8%),(P<0.05)。部分胃癌伴上皮内瘤(癌前驱病变)。

  2.3  真菌属性分类  研究表明,感染人体胃的真菌主要有毛霉菌、念珠菌和曲霉菌[2]。53例真菌患者Gram染色形态学符合念珠菌18例(34.0%)、曲霉菌19例(35.8%)、毛霉菌16例(30.2%),(P>0.05)。念珠菌可见圆形或卵圆形芽生孢子及假菌丝;曲霉菌菌丝粗细较一致,常呈锐角分枝;而毛霉菌的菌丝较曲霉菌宽2-3倍,粗细不等又不规则,且生长杂乱(图1-4)。同时,在溃疡及肿瘤病灶多见真菌交叉合并细菌(非Hp)感染。

  图1曲霉菌菌丝粗细较一致,呈锐角分枝。Gram染色X 400

  Fig1 Hyphae of aspergillas fulmigatus was uniformity, and present acute angle divarication. Gram staining X 400

  图2毛霉菌感染伴陈旧性出血。Gram染色X 400

  Fig2 Mucormyces with Stale bleeding. Gram staining X 400

  图3毛霉菌内细菌团。Gram染色X 400

  Fig 3 Bacterium in mucormyces. Gram staining X 400

  图4念珠菌孢子及假菌丝。Gram染色X 400

  Fig 4 Candida  spores and false hyphae. Gram staining X 400

  2.4真菌引起的胃溃疡特殊病理学变化  真菌在胃溃疡主要存在于溃疡或糜烂灶的浅表炎性渗出坏死物内,以及陈旧性出血灶内(见含铁血黄素)。肉芽组织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或多核巨细胞反应。部分黏膜腺上皮有反应性不典型增生。

  2.5真菌与胃癌

  胃癌的真菌感染率15.6%(38/243),其中肠型与弥漫型胃癌的真菌感染率为18.4%(32/174)、8.7%(6/69),P>0.05,X2=3.1054。显示肠型胃癌比弥漫型胃癌对霉菌更具易感性。

  2.6真菌与淋巴瘤

  4例淋巴瘤免疫标记显示均为B细胞性,其中2例(50.0%)真菌感染,形态学符合曲霉菌。

  3.讨论

  3652例胃黏膜活检真菌全胃检出53例(1.5%),其中念珠菌18例(34.0%)、曲霉菌19例(35.8%)、毛霉菌16例(30.2%),相互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窦、角及幽门管的真菌感染率最高,为62.2%,而胃底、贲门均为20.8%,胃体17.0%。

  胃黏膜真菌感染病例平均年龄66.3岁。真菌在老年人易感原因,有研究认为可能主要与老年人生理性胸腺萎缩,胸腺素分泌减少,使调节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功能表达下降有一定的联系[3]。

  胃黏膜病理组织活检Gram染色法显示,真菌主要位于胃良性溃疡性病变(24.5%)和胃癌(71.1%)及恶性淋巴瘤(3.8%)。与文献上对胃病患者胃液、胃活检组织的真菌培养方法结果比较,真菌检出率低,而且不仅发现于胃溃疡和胃癌,还检出于浅表或萎缩性胃炎[4]。

  胃溃疡或糜烂面炎性坏死及渗出物为真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易于真菌的生长,加重了病变程度。胃溃疡嗜酸性肉芽肿或异物肉芽肿形成所引起的变态反应和作为异物对机体的机械性刺激可能是引起胃黏膜的进一步损伤、溃疡扩大加深以及出血的病理学基础。

  而胃癌和淋巴瘤其真菌感染的重要诱导因素可能由于肿瘤患者机体免疫机能减退和异常、以及肿瘤本身易发生的肿瘤性坏死、屏障作用破坏等因素,增加了感染真菌的机会。

  同时,在46.1%的胃溃疡、60.0%恶性肿瘤真菌交叉非Hp菌感染 。我们认为细菌与真菌并存可能是机体菌群失调有关。

  目前认为白色念珠菌能分泌磷脂酶及溶血磷脂酶,磷脂酶能将机体上皮细胞裂解,使之容易侵入机体的细胞内进行繁殖,导致原发性胃真菌病的重要基础,其侵袭性与菌株的磷脂酶活力有关[5]。另外,胃癌患者白色念珠菌在口腔及肿瘤组织的粘附能力及胞外蛋白酶与酶活力明显高于正常人口腔白色念珠菌[6]。

  也有研究发现杂色曲菌毒素(ST)可诱发和加速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并抑制人体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从而降低了免疫功能[7]。而经口给与ST可诱发小鼠肺腺癌的发生[8]。分子生物学研究也表明,ST对人胚胃黏膜P53基因致突变作用[9]。毛霉菌为条件致病菌,我们发现溃疡表面陈旧性出血灶内大量毛霉菌。毛霉菌具有嗜血管特性,易引起血栓、组织缺氧、梗塞、坏死出血。

  真菌感染对胃溃疡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具有重要的影响[10]。13例溃疡旁部分病例可见腺上皮反应性不典型增生,部分癌旁可见上皮内瘤(7.9%)形成。胃癌Lauren分型的结果显示,真菌在肠型的感染率(18.4%)要高于弥漫型(8.7%),但两者之间统计学分析没有显著差异意义(P>0.05)。由于肠型与弥漫型胃癌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前者受饮食、行为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而后者更多地与遗传因素有关[11]。所以,真菌感染可能作为外环境因素与胃癌特别是肠型胃癌的形成更具影响作用。同时,肠型胃癌组织胞质为酸性黏液,真菌的嗜酸特性也可能有利于其生长繁殖。

  对于胃真菌病的诊断,虽然真菌在病理组织HE染色均能显示出来,但其结构多不甚清楚。因此,特殊染色对于真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对病变组织中的真菌作培养外,真菌病理组织特殊染色可能更是一种有效诊断真菌病以及简便鉴别菌属的方法。

  随着分子生物学(聚合酶链扩增、分子探针等)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为真菌病早期诊断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可能[12]。

  参考文献

  [1]许春芳,蔡衍郎,康苏娅。18例胃白色念珠菌病并发胃癌的内镜病理分析。内镜[J]。1995,12(2):78-80.

  [2]林才照,于吉人,郑树森。霉菌性胃溃疡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7(3):191.

  [3]王秋雁,黄雪,唐国都,等。胃溃疡并真菌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J]。广西医学,2001,23(4):709-710.

  [4]陈瑞娥,戴文丽,杨崇美等。129例慢性胃黏膜病变真菌分离与分析。 China J Lepr Skin Dis[J]。 1999.15(2):20-22.

  [5]Kothavade RJ,Panthaki MH.Evaluation of phospholipase activity of Candida albican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pathogenicity in mice [J]。Med Microbiol.1998,47(4):99-102.

  [6]高仕英,高天舒,陈丽丽。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2,12(5):533-534.

  [7]王凤荣,张祥宏,严霞,谢同欣。赞皇县胃癌霉菌病因简介。中国肿瘤[J]。2002,11(7):389~390.

  [8]谢同欣,王凤荣,谭少波,等。杂色曲菌素诱发小鼠肺腺癌和胃腺不典型增生。中华肿瘤杂志[J]。1990,12(1):21-23.

  [9]孙旭明,曹文军,张祥宏,等。杂色曲菌素对人胚胃黏膜P53基因致突变研究[J]。卫生研究,1998,27(4):259-262.

  [10]佘尚杨,刘达云,陈銘,等。真菌感染对胃溃疡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广西医学[J]。2002,24(10):1525-1526.

  [11]Stanley R,Hamilton,Lauri A, et al.Tumou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M].2000,44-45.

  [12]刘维达,廉翠红。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中华检验杂志。2003,26(9):583-584.

  基金项目:上海市奉贤区科委资助课题(编号2006-51)

  作者简介:盛友华(1966-)男(汉族),上海市人,大学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科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肿瘤的基础研究。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